风湿性多肌痛(PMR)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年Barber把以四肢近端肌肉疼痛和发僵为特征的综合征称为PMR,通常伴全身症状和血沉增快,老年人常见,后来发现颞动脉炎(TA)与PMR关系密切。该疾病病因尚不明确,PMR以累及肩胛区、臀部及颈部的肌肉为主,局部肌肉疼痛、晨僵,晨僵可持续30min以上。同时伴有焦虑、抑郁、失眠、乏力、厌食、体质量减轻等表现。针对PMR患者多伴有烦躁、不寐、胁肋部胀满不适及四肢乏力、纳差等症,认为PMR多有肝郁脾虚之证,故提出从肝论治,处方以逍遥散加减,据其寒热等不同再行辩证调整处方,临床取得较好疗效,且经过临床研究得以验证。
一、传统医学对风湿性多肌痛的认识
传统医学中并无风湿性多肌痛病名,根据其肢体疼痛、重着等变现归为痹证中“痛痹”“肌痹”等范畴。《*帝内经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即感受外邪是痹证的发病外在因素。同时提出正气虚弱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因素,如《*帝内经灵枢·五变篇》:“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并进一步据病因之不同,分为“行痹、痛痹、着痹”。汉代张仲景《中风历节病脉症并治》对痹证进行论述,并提出应用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隋代巢元方于《诸病源候论》写到:“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及《类证治裁·痹证》曰“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二者均明确指出正气虚弱是发生痹证的内在因素。临床中部分PMR患者确有着凉、受风及长期在寒冷环境(冷库)工作的经历。
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脾胃运化无权,水湿不化,流注肢体关节而发为痹证。正如《*帝内经素问·痹论》:其客于六腑者何也?…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二、从肝论治PMR的理论基础肝主疏泄。肝主疏泄分为3方面功能:调畅气机、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及调畅情志。肝气可调畅全身气机,气机调畅则血、津液可正常输布,不出现瘀滞,脏腑、形体、官窍可得到正常濡养、发挥正常功能。气机调畅,则脾胃可发挥正常升清降浊功能,胆汁正常分泌、排泄,情志活动正常、心情开朗。如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血、津液不得正常输布,生成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肝失疏泄,则情志活动异常,进而肝火上炎狂躁或肝郁气结抑郁。肝主藏血,肝主筋。肝主藏血功能正常,则筋脉得以濡养,关节活动自如。若肝不藏血,肝血不足,则筋脉失养,而出现关节疼痛、筋脉拘急、肢体麻木。三、验案举例
患者,女,63岁,退休教师。年12月3日初诊。主诉:双肩胛及双大腿肌肉疼痛1年余。现病史:1年多前与丈夫吵架后出现双肩胛部肌肉疼痛、活动受限,继之出现双大腿肌肉疼痛、行走困难,医院,诊断为PMR,给予泼尼松15mg/d、阿法骨化醇软胶囊0.5μg/d等药物治疗,双肩胛及双大腿肌肉疼痛稍减,且出现失眠、纳食减少、胃肠道酸痛不适及血糖轻度异常,为求中医诊治来我院门诊。查体:双侧肩胛部、大腿肌肉广泛压痛,局部无明显肿胀、无触热,双肩及双髋活动重度受限。伴焦虑,失眠、乏力,喜暖恶寒,食纳欠佳,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查:类风湿因子(RF)、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抗环瓜氨酸肽(CCP)、MCV均阴性;抗核抗体(ANA)谱均阴性;红细胞沉降率(ESR)73mm/1h,C反应蛋白(CRP)69mg/L。双肩、双髋关节X线片提示退行性病变;关节超声:双侧肱二头肌腱鞘炎、左侧转子滑囊炎。中医诊断:痹证(肝郁脾虚、寒湿痹阻证)西医诊断:风湿性多肌痛。治法:疏肝健脾、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处方:逍遥散加减。柴胡12g,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生姜15g,薄荷6g,鸡血藤30g,郁金15g,威灵仙15g,片姜*15g,独活10g,川牛膝15g,青风藤15g,夜交藤15g,炙甘草6g,桂枝12g,制附片15g;予14副,水煎服,日一剂,分早晚2次分服。二诊:年12月19日双肩及双髋疼痛减,食纳佳,余症同前。原方中将白术12g、茯苓12g,余药味不变。继服14付。三诊:年1月9日双肩及双髋疼痛明显减轻,恶寒怕冷明显改善,食纳好,无明显乏力,余症同前。前方将制附片10g,余药味不变。14付继服。后在此方基础上加减连续服用,患者肩、髋疼痛消失,泼尼松停用。逢天气变化、手冷,肩髋疼痛出现,服用中药汤剂半月即可缓解。
编辑:张翼云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研究生,师从风湿病专家吕新亮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病。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