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高脂血症是指脂肪代谢或者运转异常使人体血液中的血脂含量超过正常范围,表现为血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过低,现代医学称“血脂异常”。高脂血症是常见病、多发病,更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该病对身体的损害是隐匿、逐渐、进行性和全身性的,它的直接损害是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可以防治,长期调脂治疗可以减少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中风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糖尿病的致残率。
就诊科室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hyperlipidemia
疾病别称
血脂谱异常症、高血脂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是
并发疾病
高血压、冠心病
治疗周期
长期维持治疗
临床症状
*色瘤
好发人群
肥胖或超重者、有本病家族史人群、糖尿病患者
常用药物
阿托伐他汀、苯扎贝特、烟酸
常用检查
血脂检查、脂蛋白检查
疾病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原发性高脂血症
是由遗传基因缺陷或基因突变、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其他自然环境因素等所致的脂质代谢异常。
继发性高脂血症
是由某种明确的基础疾患所引起。常见的能引起继发性高脂血症的基础疾患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肾病和肾病综合征、阻塞性肝胆疾患、肝糖原储存疾患、胰腺炎、乙醇中*、特发性高钙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及红斑狼疮、神经性厌食症等。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含雌性激素的口服避孕药、甲状腺素、促进合成代谢的类固醇激素以及某些β-受体阻滞药等,也能引起继发性高脂血症。当这些基础疾患被治愈或控制之后,或当有关药物被停用之后,继发性高脂血症即可望得到纠正。
根据检查结果分类高胆固醇血症
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mmol/L,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1.70mmol/L。
高甘油三酯血症
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0mmol/L,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即总胆固醇mmol/L。
混合型高脂血症
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mmol/L,甘油三酯超过1.70mmol/L。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含量降低,<9.0mmol/L。
病因
高脂血症不同类型其病因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存在异质性。总的来说,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本病好发于肥胖或超重者、有本病家族史人群、糖尿病患者。
主要病因
原发性高脂血症遗传因素
与脂代谢有关的基因发生突变可导致脂蛋白降解酶活性降低,脂蛋白结构或受体缺陷使脂蛋白在体内的清除减少或分解代谢减慢;或增加脂蛋白的合成,影响饮食中脂肪的吸收等,引起各类的原发性高脂血症。
继发性高脂血症饮食脂肪过多
是常见的引起高脂血症的非病理因素。从胃肠道吸收的脂蛋白大大增加,促进高脂血症的发生。
肥胖
体重增加促进肝脏合成载脂蛋白B,使LDL产生增加;另一方面促进肝脏胆固醇的合成。
疾病状态
引起血脂谱异常的疾病很多,常见于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痛风、阻塞性肝胆疾病、胰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原累积症、骨髓瘤、急性卟啉病、多囊卵巢综合征、酒精中*等。
长期大量饮酒
可抑制肝内脂肪酸氧化,脂肪酸合成增多。
流行病学
高脂血症是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高脂血症的患病率与发病率节节攀升。目前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占2.9%,高甘油三酯血症占11.9%,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占7.4%。另有3.9%的人血胆固醇边缘升高。
好发人群
肥胖或超重者
肥胖患者脂肪含量增加,脂肪蓄积导致脂肪代谢紊乱,容易出现高脂血症。
长期高糖、高脂饮食者
体外摄入过多的脂肪,不容易转运和代谢。
直系亲属即父母、兄弟姐妹有高脂血症病史者
高脂血症与遗传因素有很大关系,脂代谢有关的基因发生突变容易导致各种类型的高脂血症。
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有促进脂蛋白分解的作用,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患者血液中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
老年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浆胆固醇水平也会增加,故老年人易患高脂血症。
绝经后妇女
在45~50岁前,女性的血胆固醇低于男性,随后则会高于男性。这种绝经后胆固醇水平升高很可能是由于体内雌激素减少所致。
肾病综合征患者
患有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往往同时伴有血脂异常,特别是高胆固醇血症,这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增加所致。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常合并甘油三酯浓度增高,而这主要是极低密度脂蛋白清除延缓所致。
诱发因素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加,体重也会增加;老年人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活性减退,LDL分解代谢率减低;胆汁酸合成减少,使肝内胆固醇含量增加等。
药物因素
很多药物可加重血脂异常,其中最常见的两类药物是抗高血压药物和类固醇激素。前者中以利尿剂和受体阻滞剂对血脂的影响最大。而后者中最常见的是雌激素,无论是用于激素替代疗法还是制成口服避孕药的雌激素,均可升高血浆甘油三酯水平,特别是已经患有甘油三酯血症的患者的影响更大。
吸烟
吸烟可增加血浆甘油三酯水平。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与正常人平均值相比较,吸烟可使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升高10%。
缺乏运动
习惯静坐的人,血浆中的甘油三酯(TG)浓度比坚持锻炼者高。无论是长期或者短期锻炼均可降低血甘油三酯水平。
性别
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在中年时高3~4倍,绝经期后妇女发病增高,但男女之比仍在1倍左右。
症状
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色瘤和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硬化。尽管高脂血症可引起*色瘤,但其发生率并不很高;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又是一种缓慢、渐进的过程。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和异常体征。
典型症状
*色瘤扁平*色瘤
主要见于眼睑周围,故又称为眼睑*色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一般表现为上睑内眦处的扁平丘疹,呈橘*色,米粒至*豆大小,椭圆形,边界清楚,质地柔软。通常发展缓慢,数目可逐渐增多。少数可累及面、颈、躯干和肢体。主要见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载脂蛋白B缺陷症和Ⅲ型高脂蛋白血症;亦可见于血脂正常者,可能是由于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过多摄取被氧化或修饰的脂蛋白所致。
掌皱纹*色瘤
分布于手掌及手指的皱纹处,呈橘*色的线条状扁平轻度凸起。此乃Ⅲ型高脂蛋白血症的特征性表现,约有50%的患者可出现掌皱纹*色瘤。
结节性*色瘤
好发于肘、膝、指节等伸侧以及踝、髋、臀等部位,早期散在分布,为*豆至鸡蛋大小的圆形结节,呈*色、橘*色或棕红色,边界清楚,质地柔软。一般进展缓慢。后期结节增多,并融合成大小不等的分叶状斑块,由于有纤维化形成,质地逐渐变硬,不易消退。如损伤或合并感染,可形成溃疡。此种*色瘤主要见于Ⅲ型高脂蛋白血症,亦具有特征性。
疹性*色瘤
表现为橘*或棕*色的小丘疹,其中心发白,伴有炎性基底,类似于痤疮,好发于腹壁、背部、臀部及其他容易受压的部位,有时口腔黏膜也可受累。主要见于家族性脂蛋白脂酶缺乏症和家族性载脂蛋白CⅡ缺乏症所致的严重高三酰甘油血症。
结节疹性*色瘤
多见于四肢伸侧,如肘部和臀部,呈橘*色结节状,可在短期内成批出现,有融合趋势,周围有疹状*色瘤包绕,常伴有炎性基底。主要见于Ⅲ型高脂蛋白血症。
肌腱*色瘤
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结节状*色瘤,发生在肌腱部位,常见于跟腱、手或足背伸肌腱、膝部股直肌和肩三角肌腱等处。为圆形或卵圆形,质硬的皮下结节,与皮肤粘连,边界清楚。约有58%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可出现肌腱*色瘤,家族性载脂蛋白B缺陷症患者有38%可发生肌腱*色瘤,亦可见于部分Ⅲ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如果不仔细检查,一些小的肌腱*色瘤很容易被遗漏。
其他表现
角膜弓又称老年环,若在40岁以下者出现,则多伴有高脂血症。早发性角膜弓多见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但特异性不强。严重的高三酰甘油血症(>22.6mmol/L或mg/dl),使富含三酰甘油的大颗粒脂蛋白沉积于眼底的小动脉而产生高脂血症眼底;三酰甘油沉积于网状内皮细胞还可引起肝脾肿大;乳糜微粒血症尚可导致呼吸困难和神经系统症状。
其他症状
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可出现游走性多关节炎,但具有自限性。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和家族性高三酰甘油血症的患者多有肥胖。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常伴有肥胖、糖尿病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其他代谢紊乱,这些情况可使患者的血脂水平进一步升高。继发性高脂血症的患者可有各种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
并发症
高血压
临床上很多高脂血症患者都合并有高血压,可以表现为头部胀痛、阵发性眩晕、胸闷、乏力、肢体麻木。
冠心病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致血栓形成造成管腔狭窄。临床表现有心绞痛、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脏骤停。
胰腺炎
家族性脂蛋白脂酶缺乏症患者可因乳糜微粒栓子阻塞胰腺的毛细血管,引起局限性胰腺细胞坏死而导致复发性胰腺炎的发生。有1/3~1/2的患者可发生急性胰腺炎。常于进食高脂饮食或饱餐后发生,腹痛的程度与血浆三酰甘油水平呈正相关。此外,腹痛的表现常因人而异,如诊断不仔细易致外科手术失误。
就医
高脂血症高危人群出现不适症状之后应该立即到内分泌科就医,通过血脂检查即可确诊,本病需要与妊娠高甘油三酯血症进行鉴别。
就医指征
在体检中发现血脂过高,无论有没有身体不适都要及时就医。
确诊高脂血症的患者出现胸痛情况,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优先考虑去内分泌科就诊。
出现胸痛症状去心内科就诊。
出现腹痛、呕吐症状去消化内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皮肤出现*色瘤等)
体重、身高分别是多少?近期体重有没有变化?
之前是否存在过高血脂的情况?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血脂检查
常规测定血浆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水平,以证实高脂血症的存在。目前认为中国人血清TC的合适范围为低于52mmol/L(mg/dL),~5.69mmol/L(~mg/dL)为边缘升高,超过5.72mmol/L(mg/dL)为升高。TG的合适范围为小于1.7mmol/L(mg/dL),1.7mmol/L(mg/dL)为升高。
脂蛋白检查
判断血浆中有无乳糜微粒(CM)存在,可采用简易的方法,即把血浆放在4℃冰箱中过夜,然后观察血浆是否有“奶油样”的顶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也是常检测的项目,HDLC1.04mmol/L(40mg/dL)为合适范围,小于0.91mmo/L(35mg/mL)为减低。
其他检查
X线、动脉造影超声、放射性核素、心电图等检查有助于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诊断标准
国内一般以成年人空腹血清总胆固醇超过mmol/L,甘油三酯超过1.7mmol/L,诊断为高脂血症。将总胆固醇在52~5.7mmol/L者称为边缘性升高。
鉴别诊断
妊娠高甘油三酯血症
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甘油三脂增高,可以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妊娠高甘油三酯血症是诱发急性胰腺炎的重要原因,可以因为胰腺炎发作就诊查出,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呕吐。血脂检查表现为甘油三脂明显升高。
高血压
高脂血症以头晕、头痛、肢体麻木为主诉者,应与高血压病相鉴别,临床上,高脂血症患者以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升高为主,而高血压病则以血压增高为主,并且二者可兼见于同一患者。同时,以胸闷、乏力为主者,应与冠心病相鉴别,而冠心病多有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及心功能的改变,二者不难鉴别。
治疗
高脂血症病程较长,需要通过阿托伐他汀、苯扎贝特、烟酸等药物长期维持治疗,如病情严重且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可进行部分回肠切除术、门腔静脉分流术治疗。
治疗周期
高脂血症为慢性疾病,需长期维持治疗将血脂控制在正常水平。
一般治疗
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少吃动物脂肪、肥肉,多吃蔬菜、水果、谷物,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尽量选择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食物(植物甾醇、可溶性纤维)。
减轻体重,坚持有规律的体力劳动和运动,增加肝脏内的脂肪的分解和消耗。
针对性控制诱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减少饮酒或戒烈酒、控制摄盐和血压、戒烟。
药物治疗
他汀类药物
临床常用的有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这类药物能够显著降低总胆固醇,也降低总甘油三酯水平和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转氨酶升高和肌病,包括肌痛、肌炎和横纹肌溶解。
贝特类
贝特类能增强脂蛋白脂酶的活性,适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临床上可供选择的贝特类药物有非诺贝特、苯扎贝特、吉非贝齐。此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为消化不良、胆石症等,也可引起肝酶升高和肌病。
烟酸及其衍生物
烟酸及其衍生物属B族维生素,降脂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其降甘油三酯的作用明显。适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临床常用的如阿昔莫司,常见不良反应有颜面潮红、皮肤瘙痒和消化道症状。
树脂类(胆酸螯合剂)
该类药物有考来烯胺和考来替泊,树脂类药物对任何类型的高三酰甘油血症均无效,对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均升高的混合型血脂异常需与其他类型的调脂药物联合应用。树脂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如恶心、腹胀、便秘、味差等。
普罗布考
在服药期间可以见到患者*瘤的消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腹痛,较少见的不良反应为多汗、血管神经性水肿、头痛、头晕、感觉异常。该药不宜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停药后的6个月内也不宜怀孕。
鱼油-Omega3脂肪酸
海鱼油调节血脂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是抑制了肝内脂质以及脂蛋白的合成,促进了胆固醇从粪便中的排出。另外,它还能扩张冠状动脉,减少血栓形成,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很可能还与前列腺素的代谢,血小板以及白细胞功能的改善有关。常见的副作用为鱼腥味引起的恶心,有消化道出血病史的患者不能长期使用鱼油制剂。
手术治疗
病情较重,长期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但风险较大。
部分回肠切除术
切除回肠末端约2厘米长的部分,干扰了胆酸的肠肝循环,降低血浆胆固醇。该手术操作简单,但术后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如腹泻、肾结石、胆结石、肠梗阻等。
门腔静脉分流术
可减少体内总胆固醇并可降低合成关键酶活性,使血浆总胆固醇下降20%~35%。并发症有肝萎缩、脾大及诱发肝性脑病等。
预后
高脂血症一般是可以治愈的,不影响自然寿命。患者需要在药物治疗后的4~6周内复查血脂指标。
能否治愈
高脂血症一般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高脂血症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血脂控制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血脂异常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服药期间应定期随诊,在开始药物治疗后4~6周内,应复查各项血脂指标,根据血脂改变而调整用药。
饮食
由于血脂异常与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有密切联系,因此饮食治疗是降低血脂的最基础措施,通过长期饮食的调理,限制饮食中的脂肪、胆固醇的摄入,以维持血脂稳定。
饮食调理
保持热量均衡分配,饥饱不宜过度,不要偏食,切忌暴饮暴食或塞饱式进餐,改变晚餐丰盛和入睡吃夜宵的习惯。
主食应以谷类为主,粗细搭配,粗粮中可适量增加玉米、莜面、燕麦等成分,保持糖类供热量占总热量的55%以上。
增加豆类食品,提高蛋白质利用率,以干豆计算,平均每日应摄入30g以上或豆腐干45g或豆腐75~g。
在动物性食物的结构中,增加含脂肪酸较低而蛋白质较高的动物性食物,如鱼、禽、瘦肉等,减少陆生动物脂肪。最终使动物性蛋白质的摄入量占每日蛋白质总摄入量的20%,每日总脂肪供热量不超过总热量的30%。
食用油保持以植物油为主,每人每日用量以25~30g为宜。
膳食成分中应减少饱和脂肪酸,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如以人造奶油代替*油,以脱脂奶代替全奶),使饱和脂肪酸供热量不超过总热量的10%,单不饱和脂肪酸占总热量10%~15%,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总热量7%~10%。
膳食中胆固醇含量不宜超过mg/d。
保证每日摄入的新鲜水果及蔬菜达g以上,并注意增加深色或绿色蔬菜比例。
减少精制米、面、糖果、甜糕点的摄入,以防摄入热量过多。
膳食成分中应含有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植物纤维及微量元素,但应适当减少食盐摄入量。
少饮酒,少饮含糖多的饮料,多喝茶。
护理
高脂血症患者日常要注意遵医嘱用药,积极运动并长期坚持,同时日常要监测血脂指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病患者应用降脂药物时要注意是否出现肝功能损害的不良反应。
日常护理
配合适当运动,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率,增加血液的循环量,减轻体重及防止动脉的硬化。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避免抽烟、喝酒、减少应酬,保持心情的舒畅和情绪的平稳,对降低血脂有一定的帮助。
控制饮食,为本病防治的重要环节,多食用高纤维及少油脂食物,本病往往经过饮食的控制和调节后即可见效。
对于饮食控制及改善生活方式仍不能降低血脂时,则需要药物的控制,一般都需要长期服用,同时要定期复查。
病情监测
需定期监测血脂指数。
特殊注意事项
密切观察降脂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肝功能损害。
预防
高脂血症与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所以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如合理膳食,控制总热量摄入以及积极运动,同时可针对本病高危人群每年进行一次体检筛查。
早期筛查
对于高脂血症高危人群,宜及早开始进行筛查,建议每年一次体检,注意监测血脂结果。
预防措施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可少食多餐,清淡饮食,宜选择低脂、少油、少糖、少盐的饮食,定时、定量进餐,戒烟限酒。
经常运动,防止肥胖,目前认为低强度、持续时间长的运动有慢跑、游泳,避免久坐不动。争取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以上的中等量运动,建议将体重指数控制在24左右。
有冠心病、糖尿病及原发性高脂血症家族史者应每年定期做血脂、血糖、肝功能等全面检查。
40岁以上男性,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定期做血脂全面检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