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足跟痛的病因机理及临床治疗思路探讨 [复制链接]

1#

足跟痛又称跟痛症、跟骨痛,好发中老年人。是由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足跟部疼痛为主症,患者起步痛,行走缓解,劳累后疼痛加重,疼痛严重时对患者的站立及行走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临床大多数患者能够通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并结合药物治疗、理疗等手段保守治疗后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1]。但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西医选用跟骨钻孔术治疗,这种方法对患者创伤较大,恢复周期较长。在临床上笔者常用中医微创进行治疗,如小针刀、火针、滞针等方法进行治疗,大部分疗效确切,治愈率较高。对于部分顽固性足跟痛患者,疗效不满意,刺骨术治疗凸显出了巨大的治疗优势。

跖筋膜为足底腱膜的一部分,是足底深筋膜中央腱性增厚部分,起于跟骨结节内侧突,对维持足弓有重要作用。由于跖筋膜的长期负荷、运动劳损等情况下容易产生无菌性炎性损伤以及跖筋膜纤维断裂诱发跟痛,导致在跖腱膜的跟骨附着处常有明显的压痛点。有些患者发生跟骨痛时,跟骨侧位X线摄片可见“骨刺”。对于由跖筋膜炎等引起的无菌性炎症、软组织损伤疼痛,应用小针刀、火针、滞针等治疗,大部分疗效确切,治愈率较高。

临床具体治疗:

①针刀治疗:

在足跟处痛点或软组织变性处定点,无菌消*,常规局部麻醉后,针刀进入深度到达骨刺的尖部后,对其进行横向切开并剥离,待针下出现松动感时出针。镇痛消炎可配合5mg盐酸曲安奈德注射液,与麻药混合后麻醉针刀治疗。

②火针治疗:

在足跟部做深部触压寻找痛点作为治疗点,并标记定点,常规消*,取火针针尖在酒精灯外焰烧红发亮后对准治疗点快速刺入病灶,并迅速出针。针后用辅料压平针眼,针口可以创可贴贴敷,针眼三天不要见水。5d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

③滞针治疗:

足跟部压痛点作为治疗点,标记定点,常规皮肤消*,选用韧性较好的针灸针(华佗牌,苏州产),规格0.35mm*50mm,快速刺入皮下,到达病灶处,用左、右手的食指和无名指同时配合顺时针捻转针柄,患者出现强烈的酸痛感及针不能捻转为止,迅速提拽针柄出针,可见针尖会有一些黏连的肌纤维缠绕在针尖。笔者在临床上通过滞针术治疗多例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疗效满意,而且患者痛苦较小,安全性高,简单实用。

对于部分顽固性足跟痛患者,顽固性足跟痛有骨内高压、夜间静息痛、跟骨出现顽固性酸胀的患者可首选刺骨,中医刺骨术治疗顽固性足跟痛简单方便易行,创伤小,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

④刺骨术治疗:

在跟骨两侧基底部上缘(治疗时任选一侧),无菌消*,常规局部麻醉后,用刺骨针(骨短粗)进针刺骨减压,有落空感即可出针。骨内高压可用20ml侧开孔注射器针头在刺骨的原针眼进入,用注射器抽吸,抽吸的同时一边旋转,每次抽吸10-15ml即可,可见淡*色髓腔液及暗红色血液。

临床讨论:

对于足跟痛患者,临床上用小针刀对跟骨痛患者足底筋膜进行局部切开,剥离松解治疗,不仅能直接解除筋膜拘挛,而且能消除骨刺对筋膜的损伤作用,止痛效果显着,能显着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老年人跟痛症患者往往是由于足底部跖腱膜脂肪垫、滑膜、骨膜等软组织的长期慢性劳损伴局部无菌性炎症所致。

火针直接刺激病灶点,能够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组织水肿、充血、渗出、粘连、钙化、挛缩、缺血等病理变化,从而加快血液循环、促使了局部组织的代谢旺盛,使受损的筋膜组织和神经重新修复再生。火针治疗后局部出现酸胀、灼热等针感可对局部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平衡起到良性调节作用,同时使骨内外血管舒缩功能恢复正常,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康复。

引起足跟痛的病因很多,目前认为跟骨内高压和跟骨内静脉瘀滞是引起足跟痛的主要原因[2]。跟骨主要由海绵样松质骨构成,髓腔内静脉窦很大,且由于跟骨位于身体最低处,长期站立负重的状态下,受力较大,使跟骨内静脉回流障碍,局部形成瘀血或充血,形成骨内高压,而产生跟骨疼痛症状。有人认为静息酸痛的跟痛症是诊断跟骨内高压症的可靠指标和依据,也是西医钻孔减压治疗跟痛症的绝对适应证[3],同时也是中医刺骨术的临床适应症。跟骨内高压患者,通过中医刺骨术改变了跟骨内的骨小梁结构,引起了生物力学改变使跟痛症缓解[4]。刺骨术对重型跟痛症患者效果满意,特别是有静息痛的患者。通过刺骨后骨内新生血管长入骨内,改善了跟骨内外血流动力学平衡,使跟骨骨髓微循环逐步向正常转变[5],从而改善病情。

采用以上方法治疗足跟痛患者,绝大多数患者基本都可治愈。在治疗的同时还要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注意。

NO.1

尽量少走路,以避免病变部位受到刺激而加重病情。

NO.2

慎用按摩推拿,尤其是使用牛角、木棍等硬物在疼痛部位刺激,这样非但不会使病情好转,还会引起相反的后果。

NO.3

穿鞋时应选择宽大、柔软的鞋子,比如质地较好的旅游鞋,最好不要穿皮鞋。选择合适的鞋子也是跟痛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NO.4

每天睡前热水泡脚20~30分钟会有利于控制病情或恢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