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流感数据中心数据显示,夏季是流感的高发期。以去年为例,进入6月后,福建发热门诊日均量从1.5万人次上升至3.3万人次;广东门诊中流感样病例占比达7.29%,夏季预防流感不容忽视。
5月24日,由人民康养、新华社客户端、中国医师协会-医师报等机构,联合发起的《对话上医》栏目首期播出,邀请到两位嘉宾,分医院中医科主任冯淬灵和首都医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林英翔,两位就预防夏季流感为网友做权威解答。
普通感冒还是流感?中西医教你快速辨别
不少人认为流感和普通感冒一样,实则是两回事。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或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高风险人群,如果治疗错误,容易发生重症甚至死亡。
冯淬灵和林英翔两位主任分别从中医和西医两个角度教大家快速辨别普通感冒和流感。
冯淬灵介绍,普通感冒和流感在中医里都属于感冒范畴,其中流感属于时疫感冒。流感起病急,会在很短时间内发病,且相对普通感冒病程较长。发病初期症状比较重,如高热、寒战、咽痛等,高热症状持续2-3天后才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等类似普通感冒的症状。流感相对普通感冒合并肺部感染,发生重症的几率较高。此外,流感群体发病特征明显,如同一个单位的同事、同一个学校的学生前后发病。
从西医的角度看,林英翔表示,引起普通感冒和流感的病*不同。普通感冒通常是感染了鼻病*、冠状病*、副流感病*、腺病*等呼吸道病*。此外,少数普通感冒还可以由细菌引起,或者病*感染合并细菌感染,比如溶血性链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葛兰阴性杆菌等。
流感则是由甲型流感病*和乙型流感病*引起,可以进一步分为H1N1、H3N2等亚型。它既是急性呼吸道疾病,也是丙类传染病,传播迅速且所有人易感。通常有1-7天的潜伏期,乏力后很快出现高热症状,和普通感冒不同,流感能高烧至39-40°C,全身症状特别明显,比如肌肉酸痛、寒战等,且有些流感患者并没有鼻塞流涕、咽喉痛、干咳、结膜充血等普通感冒的症状。
林英翔强调,要注意流感的合并症,比如流感的病*性肺炎,通常在患病3天后加重,出现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甚至可能患脑炎、心肌炎、肌炎、呼吸衰竭。因此,高热超过三天,伴有剧烈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加医院拍个胸部CT,做血氧饱和度检查。
冯淬灵
中西医治疗流感,一定避免重复给药
一旦确定为流感,在用药治疗方面冯淬灵表示,中医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即要区分寒症还是热症,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用药。现代研究表明,很多治疗普通感冒的中成药都可以用来治疗流感。
尤其中成药复合制剂将西药制剂起效迅速和中药制剂可对机体全面调理的优点有效合起来。如治疗外感风热证流感的金感胶囊,该药既有金银花、穿心莲、板蓝根、蒲公英这种清热解*的中药成份,又有对乙酰氨基酚、盐酸金刚烷胺、马来酸氯苯那敏的西药成份,该药可治疗外感风热症候型的流感或普通感冒。
同时,冯淬灵也强调了用药安全问题,比如在服用金感胶囊不能同时服用同成份的西药,像对乙酰氨基酚片、白加黑、新康泰克以及一些带“敏”字的抗过敏药,反之用药过量会导致肝肾损伤或电解质紊乱。
林英翔
西医治疗流感方面,林英翔表示,一般也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比如高热选择解热镇痛类药物、咳嗽选择祛痰止咳药物。同时她也强调了用药安全问题,比如儿童可选用布洛芬退热,不建议服用含阿司匹林和水杨酸的退热药物。
另外,流感是感染了流感病*,因此患者切忌盲目使用抗生素,可以选择口服用药奥司他韦或者吸入式、静脉给药的抗病*药物,如扎那米韦、帕拉米韦,同时西医也会开一些类似金感胶囊和含抗病*成份的中成药复合制剂对症治疗。对于重症患者要尽早给予抗病*治疗,通常来说48小时内最好。
预防流感,做好4方面
林英翔表示,预防流感一是减少与病*接触的机会,二是增强个人免疫力。她强调,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方式。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个人卫生:频繁洗手,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因为这些地方是病*进入身体的常见途径。公共场合使用纸巾或肘部遮挡打喷嚏或咳嗽,然后立即丢弃纸巾并清洁手部。
2.社交距离:避免与感冒或流感病人接触,或者在流感季节,尽可能避免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停留过久。
3.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适度运动,这些都能够帮助增强免疫系统,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冯淬灵从中医的角度对上面的注意事项做了补充,她强调合理饮食对老人和小孩特别重要。老人和小孩的消化功能都不太好,一旦吃得太多,脾受损影响到其他脏器后,人体的正气就会不足,易感外邪。其次,少吃生冷油炸食品,因为此类食物也容易引起脾胃的损伤。
据悉,《对话上医》是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促进工程、人民康养、新华社客户端、中国医师协会-医师报、天志科技等机构联合发起的一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栏目,设健康科普、指南解读/共识宣讲、健康日大医谈和循证研究四个模块,每期邀请2-5名权威中医专家与西医专家从中医和西医两个角度围绕大众关心的健康焦点话题及临床学术研究成果等进行深度探讨与交流,向社会公众传播健康知识,向医药行业及医生群体推广学术研究成果。